新鲜出炉!《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2017)公共版》发布
导读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2017)公共版》正式发布啦!印刷版稿将交同济大学出版社付梓随后出版发行。公共版以快速城镇化为背景下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为对象,通过数据分析、整理和梳理,全景式的剖析当前中国城市地下空间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影响深度,揭示新时期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脉络和趋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地下空间资源永续利用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以下为公共版内容摘录,详细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一、城镇化与地下空间
2010 年以来,以地铁、综合管廊、地下商业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是扩大城市内需,挖掘经济潜力和促进城市产业动能的新兴力量。
中国城镇化最具代表性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快速发展就充分验证了这一“中国特质”:以5.2%的国土面积,23%的人口,创造了39.4%的国内生产总值,不仅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导力量,而且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
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起步较晚,但强大的国家力量和经济需求,已成功将中国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成为推动和引领世界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主力。
2016 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与同期地面建筑竣工面积的比例从10% 上升至15%。
二、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格局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延续“三心三轴”结构。“三心”:中国地下空间发展核心,即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轴”:东部沿海发展轴、沿长江发展轴和京广线发展轴。
三心三轴的发展态势与我国目前已建成的高铁干线有一定的契合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分布。
地下空间的发展分布与中国各省GDP 总量关联密切。此趋势同地理学家提出的中国人口密度对比分界线——“胡焕庸线”(胡焕庸, 1935)高度吻合。
三、地下空间中国巨变
1、法治体系完善度与发达国家差距减小
截至2016年底,中国各省市先后颁布涉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政策性文件等共224部,其中,直接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的法治文件约60余部。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正在得到各级政府自上而下的普遍重视,地下空间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具有相对完善和系统的法律政策体系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法治建设和治理体系,尤其是立法和治理体系、公共政策支持性体系等基础研究仍呈现分散、缺失和无序的现象,极大地制约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
2、产业市场潜力无限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数量快速增长,地下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高强度高速度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中国的地下空间产业发展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地下空间体系日趋完善,已经成为领军世界地下空间产业不断创新发展的大国。
(1)轨道交通
“一带一路”带来国际商机
中国致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部署中国与邻国间的铁路公路项目,并筹建400亿美金的丝路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一带一路” 为中国轨道交通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契机。目前中国已经与俄罗斯、泰国等国签订了轨道交通合作备忘录。
人均指标与人力资源利用率等仍有差距
我国主要城市人均城轨长度为0.12千米/万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城市平均水平,即使北上广的人均城轨长度与线路密度,与世界轨道交通发达城市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以人工成本为例,中国地铁每公里需配置人员45人(数据引自《2015 蓝皮书》),而韩国首尔只需要23人即可完成任务,两者人力成本相差巨大。
(2)综合管廊
2016 年成为中国综合管廊建设的元年
2016年9月5日,国家常务委员会强调通过积极财政政策补短板,新型基建补短板助力供给侧。而具有“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三大属性的地下综合管廊堪称新型基建的典型。地下综合管廊在国外已经建设超过百年,而在我国最近两年才被广泛的提起国外的建设经验表明,地下综合管廊确实不失为一种民生工程。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开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167个城市累计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548.47公里。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文
相关链接